新冠疫情來臨,“云”生存成了各大企業的關鍵詞。自1月24日起,上海各文博藝術場館相繼閉館。一場面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線上“大考”,在全國各地幾乎同步展開。
但是,這并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戰役。
早在幾年前,國務院《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》和《關于積極推進“互聯網+”行動的指導意見》早已下發了這張“考卷”,國家文物局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、科學技術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財政部共同編制的《“互聯網+中華文明”三年行動計劃》明確要求,“重點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需求,積極開發和引入與文博場館單位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產品、技術、裝備等,不斷豐富產品供給渠道”。無疑,“云”將成為未來文化發展必然之選。
然而,歲月靜好的時光,互聯網+、云展覽是錦上添花。當疫情襲來,線下公共文化機構不得不關閉,我們才發現線上系統具有雪中送炭的能力。
指尖劃撥之間,“線上”實力決定了公共文化展示的生死,在線文娛、云蹦迪、線上直播百花齊放。
環境決定形勢,思想決定選擇,因循守舊者,會認為云觀展尚顯粗陋,只是聊勝于無的應急之作;目光深遠者,則能洞悉信息革命的勢不可擋,云觀展一旦克服短板,將大有可為,或將開啟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新紀元。
線下與線上相輔相成 彼此依存
現場體驗是文化場館、策展活動的魅力所在。長時間以來,各大企業圍繞著現場實景做文章,不惜物力人力打造品牌基地。相比于線下而言,線上的優勢格外凸顯,實體場館所面對的問題似乎都煙消云散。
隨著5G業務的拓展,線上似乎成為了嶄新的品牌空間露出方式。
近日,小米新品發布會、奧迪新品發布會等等都采用了線上直播的形式,運用線上平臺為品牌做輸出,由此可見,在這個云端秀場,各家品牌堅持人無我有、人有我新的創新意識,便能成為行業標桿。
未來可期:從云觀展窺探前景
待疫情結束,不難預測,線上、線下文化互動系統將作為整體進行開發,彼此相輔相成。
德馬吉跟隨時代的變遷,對于產品的開發和改進并沒有因為疫情而停下腳步,疫情迫使德馬吉催生出更立體多樣的會展展示手段、線上線下互動的方法和新的生意模式。
目前為止,德馬吉已經做到了線上“云展覽”以及全息智慧化展陳方式,同時連續兩屆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。
德馬吉利用計算機圖形學的技術構建的線上會展沉浸式展示空間,以傳統會展展示空間為基礎,利用虛擬技術將會展空間及其陳列品移植到互聯網上進行展示、宣傳與教育活動。
從云展覽到數字博物館,文化場所的升級與改造是一項不可避免的任務,事關國家文化振興事業的戰略布局。德馬吉以云觀展為契機,為文化產業輸送產能,為文化行業提供更多的選擇。